杨增新:他守望天山17年,如今墓地成了垃圾场,令人伤感(2012)——现已得到保护

一个人谈历史啊发布时间: 20-12-0114:10

在北京打工期间,住在天通苑附近,驾车向西不远处就是去往八达岭的高速公路上,路旁有一座陵墓,很奇怪,它没有墓葬,却有石碑高耸,汉白玉质,龙首龟陀,雄伟雄伟,占地十分狭小,只有一个院落大小,墓主人叫杨增新。提到这名字,就连历史专业的也会觉得陌生,他主政新疆17年,对新疆的稳定与统一做出了很大贡献,可惜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了,而且在以前鲜为人知的介绍中,也把它归于张作霖一类的地方军阀。

新疆地广人稀,远离中央,自汉武遣张骞“凿空”西域,至唐朝“白发苍苍”,直至沙俄入侵,左宗棠抬棺西征,方回到祖国怀抱,但治理上也是乱七八糟,伊利将军和陕甘总督,再加上新疆巡抚什么的,分治,很是奇葩。

民国成立后,杨增新主政新疆,在袁世凯的带领下,他首先要将多头管理的局面扭转,俱归新疆政府管辖,地方民众可以不知道袁世凯、孙中山,甚至不知道皇帝是谁,但知道并钦佩被他们称为“老将军”的杨增新,清走狗也好,民族英雄也罢,地方军阀也罢,刽子手也罢,后人千奇百怪,说什么就说什么,而杨增新面对当时便来势汹汹的各种议论,都坦然一笑。

在他心里只有一个目的,那就是不要丢掉新疆的一寸土地,管你由谁来领导,我只保证新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;即使有人说他要建立独立王国,他也不管,这是他的信念和追求,也是他的一生。

杨增新,字鼎臣,云南蒙自人,“少英伟,有志之士”,光绪年间进士出身,曾任知州、知府、兵部尚书等职,政绩卓著;后任民国政府新疆巡抚、巡抚。

统治新疆17年,完成了新疆的统一,对外,他多次率军击败沙俄侵略军,对内,他用铁血平乱,奖赏垦荒,使新疆免受内地战乱之苦,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,他立即宣布易帜,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,一周后即被政敌刺杀,时年66岁。老将表面上看是个武将,实则是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,25岁高中进士,旋即被授知县,因平乱有功,一路升迁到知州,被授以发展经济、缓和民族矛盾、减免赋税、安置流民、声望日隆,被授以“所至有青天之目”,被授以“保升知府,旋升道士”。

身为一个草根干臣,朝廷对他的教育也颇有心得,任命他为甘肃提学使兼武备学堂教务主任,又让他创办了文、高学堂,「教实学」,学生既学各种常备知识,又学外语,并亲自编修讲义,开设新式武备、工业等课程,成了全国罕见的新式学堂。由于学校有方,43岁时调任新疆军校总管,并受新疆巡抚的保举,进京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,升任新疆阿克苏道尹,正式担任治疆保民的大清官员。

在辛亥革命前,反清运动风起云涌,时局动荡,武昌起义胜利,清帝逊位后,他被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任命为新疆都督,开始了对新疆的统治。由于新疆地处边疆,中央政府对它也是鞭长莫及,治理困难,所以只要不脱离中央,散养式地任它发展,也是无可奈何的事,这杨增新也恰巧称它为心腹大患,不管是打得头破血流,还是由谁掌权,他采取“认庙不认神”的政策,都要举手赞成。

尽管在民国时期,他被时人称为“嘉峪关外,唯我独尊”,却从未想过要将新疆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,他始终坚持认为新疆是祖国领土神圣的组成部分,严厉镇压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,而对中央“城头频换大王旗”的时局,尽管统统服从,但也从不参与,即使你是袁世凯当皇帝,我也不赞成。

无怪乎杨增新,新疆特殊的历史地位,长期被各种势力和矛盾所困扰,自顾不暇,不仅一直被沙俄觊觎,不断入侵骚扰,而且当年的蒙古也是这样,不断地对新疆进行侵吞。

那时候,蒙古虽然地域辽阔,但仍受各部落国王的统治,虽然名义上归蒙古政府所有,实际上却是各自独立的王国,还常常闹着要独立自治什么的,还蚕食和攻击邻近地区。一九一二年,蒙独分子与沙俄结成联军,一直向西,占领了新疆附近的大片地区,即天山北部的阿勒泰地区,在清末为特殊地区,直属北京,朝廷派设办事大臣。

这个事情本来和杨增新没有关系,能够保住新疆已经很不容易了,但当时的北洋政府却放任自流,而杨增新认为此地是新疆北部的屏障,绝不可失,于是,老将军亲自率军征伐,击败联军,把这个地区牢牢控制在中华版图上。

后来,他觉得这片土地再也不能丢了,所以他拒绝撤兵,于是,北洋政府欣喜若狂,顺势将这片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与新疆无关的地区划归杨增新管理,于是,新疆就有了现在美丽的南疆和北疆。

杨增新为祖国的统一立下了巨大功劳,不难想象,没有杨老将军,阿勒泰地区的归属是难以确定的,也许就像科布多一样,是由外蒙管辖,后来随着外蒙独立而被中国割裂开来,这也是未知的。

出了关外何必望封侯,

白了头发筹边几度秋;

海无归宿,观山一醉城边。诗言志,我们从他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,虽然汉唐盛世已不复存在,但他誓死保卫这片边疆之地,他立下了“力障狂澜三万里,莫教海水西流”的志向,即使马革裹尸,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。

这位统治新疆17年之久的“塞外霸主”,一切以保国安民为目的,守住自己管辖范围内的领土不失一寸为己任,这也是杨增新为之奋斗的最大目标,但他的管理实践却是老子的“无为而治”。共和实草昧初开,羞于称五霸七雄,纷争莫问中原事;边庭桃源胜,黄昏时南归北准,浑噩长为太古民。

他挂在新疆都督府大厅里的这幅自撰的楹联,反映了他治理新疆的基本思想,他运用纵横术的传统方法,平衡国内各民族、各派别的力量,使之相互制衡,使之达到平衡,在这种策略的指导下,大大缓解了民族、宗教矛盾。

左宗棠收复新疆后,国内民族矛盾激化,外族思想对新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,民族分裂分子借此大肆鼓动,使该地区更加动荡,因此,杨增新采取这种愚民政策,也可视为一种无奈之举。

其这种治疆之道,亦为后世所诟病,事实上,这既是其长期以来阅读《圣贤书》所陷入的困境,也是当时新疆无人扶持的现实,作为后人,还是应该宽容一点,毕竟,在内地一片混乱之际,新疆正朝着稳定方向发展。


【附】北京昌平区沙河镇杨增新墓碑

北京昌平区沙河镇杨增新墓碑_雪域高原((2018-07-14)(2018-07-14 19:30:11)转载

明朝早期为了皇家巡狩或以后拜祭皇陵之宜,在如今的沙河镇修建了规模不菲的行宫,称之为巩华城,目前留有城门、城墙残垣、朝宗桥等文物,沙河镇位置很重要,通往皇陵、北漠出塞必经之地,而目前的沙河镇南有南沙河,北有北沙河,而北沙河有明代朝宗桥,南沙河原也有明代古桥,看来明代巩华城建始,南北沙河包围着,可见当时地理环境多么的重要与独特。

这样的位置也许有人把享地安排如此。南沙河北岸,京藏高速旁一处院落内,有一座体谅较大的墓前神道碑,龟驮墓碑,而墓主人是民国初年第一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杨增新,墓地址已不详,墓碑也多次从附近墓地移动放于此,为昌平区文保。

杨增新,云南人,统治新疆十几年,为维护新疆稳定,抵御外夷侵略作出了一定贡献,

北京昌平区沙河镇杨增新墓碑_雪域高原((2018-07-14)

留下评论